秋季養生漫談(一)飲食有節 起居有常
大雁南飛,天高云淡,北京迎來一年之中最美的季節,然而秋季陽消陰長,也是一個容易患病的季節,古人謂“多事之秋”,那么秋季該如何養生,防止疾病呢?
“法于陰陽,和于術數,食飲有節,起居有常,不妄作勞,故能形與神俱,而盡終其天年,度百歲乃去”。這是中醫典籍《黃帝內經》的經典養生法則。這段話告訴我們關于養生的三個基本要素:1遵守自然規律。2飲食要有節制。3起居要有規律。順應四時變化根據不同季節的氣候特點,調整飲食、起居及情志,使人體與自然和諧共處,才能夠健康長壽。
秋季的天氣特征及養生要點:“秋三月,此謂容平。天氣以急,地氣以明......”。意思是說“秋天自然界景象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。此時,天高風急,地氣清肅”。另外,秋季燥邪當令,天氣少雨,水分蒸發快,燥邪易傷陰津,人們在秋季會感到鼻咽干燥、干咳少痰、流鼻血、皮膚干燥、便秘等等。因此秋季養生顧護陰津為要。
黃帝內經對于秋季養生的論述可謂提綱挈領,對我們今日養生仍具有指導意義!扒锶,此謂容平。天氣以急,地氣以明,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,使志安寧,以緩秋刑,收斂神氣,使秋氣平,無外其志,使肺氣清,此秋氣之應,養收之道也!
飲食。俗話說,一夏無病三分虛,夏季,人體由于大量出汗,所以陰津虧耗,即使沒有大病,身體也會有幾分虛弱,因此秋季可以開始補益身體。民間俗語“秋季進補,冬令打虎”也正說明此理。秋季進補宜選用滋陰之品,如百合、芝麻、秋梨,銀耳,蓮藕,杏仁等。勿過食辛辣和過量飲酒,以防生內熱而傷陰。但是,秋膘不可盲目貼,關于秋季進補亦有忌諱,如不可無病亂補,不可虛實不分,不可凡補必肉,不可越貴越補等。亂補有時不但不能提高正氣,反而會削弱人體正氣,招致邪氣。如有人為了在秋季進補,過量食用人參、鹿茸等溫陽之品,導致陰津大量虧耗,加重秋燥,花了錢,沒強身健體,反而適得其反。
穿衣。立秋之后的一段時間,人們穿衣特點迥異。有的人依舊是短袖熱褲露臍裝,有的人卻早已經穿上了厚厚的棉衣。關于穿衣,“春捂秋凍,雜病不生”流傳已久,這種說法有其科學性,從熱到冷、由酷暑到寒冬有個轉變的過程,秋季正是轉變的時節。有的人天一冷就趕緊穿上厚衣服,這種做法不可取,原因有二,第一,穿得太多,大量出汗,會損傷津液,從而加重秋燥。第二,過早地穿上棉衣,就會使身體得不到對冷空氣的鍛煉,使防寒能力降低,不利于人體功能的調節,所謂“春捂秋凍”的含義是,通過適當的“秋凍”,使人體的陰津得以保存,防止秋燥傷人,也讓人體慢慢適應逐步下跌的氣溫,從而為即將到來的寒冬做準備。不過凡事不能一概而論,各人體質不同,若是老人和小孩,抵抗力弱,或是平素陽虛,怕涼畏風者,則應盡早適當添加衣物,以免生病。
起居。早睡早起,與雞俱興;保持居室空氣之濕潤亦有助于避免燥邪;適當鍛煉可以增強抗病能力。
情志。春生夏長,秋收冬藏是萬物生長之道,秋季講究“收斂”,因此秋季情志方面應做到“使志安寧,以緩秋刑,收斂神氣,使秋氣平,無外其志,使肺氣清”。時刻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,順應天時,安然度秋。
上一篇:
秋天是運動的好時機